面对目前国内的硒产业市场蓬勃发展,未来富硒产业将如何规范发展正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南方黑芝麻(14.700, 0.50, 3.52%)集团总工程师赖学佳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关于重视、规范及扶持硒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在赖学佳看来,我国目前生产富硒食品的企业普遍缺乏品牌建设意识,且产品以初级农副产品居多,产品品质良莠不齐,希望通过供给侧改革可以解决当前富硒食品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
“标准制定相对粗放”
由于硒被科学家称之为人体微量元素中的“防癌之王”,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及其DNA、RNA和蛋白质合成,抑制癌基因的转录,干扰致癌物质的代谢等奇特功能,近两年随着“补硒防癌”逐渐被公众认知和接受,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国家统计局所属国家市场调研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院《2010-2015年中国富硒农产品(13.970, 0.34, 2.49%)行业深度研究与预测分析报告》统计,2006年我国富硒农产品行业工业总产值为82.1亿元,到2011年达到138.5亿元,每年以9.3%-13.1%的速度递增,2015年达到200亿元。
赖学佳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说,从富硒食品产业发展数据来看,该产业发展速度迅猛,但仔细分析也能发现该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我国目前生产富硒食品的企业普遍缺乏品牌建设意识,且产品以初级农副产品居多,产品品质良莠不齐,缺少产品附加值,这都阻碍了富硒食品行业的发展壮大。”赖学佳认为,问题就是行业标准依旧不明确,监管不力导致市场依旧鱼龙混杂,国家虽然有相关标准,但是标准制定得相当笼统。
据记者了解,我国目前生产富硒食品是按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规定每100克要达到15微克,达到了就可以称为富硒,然而这里面是没有按产品区分的,比如大米、玉米就不分开,达到了含量就是富硒大米、富硒玉米。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标准制定相对粗放,相关省市也并没有出台地方标准,这就为市场的监管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与此同时富硒产品的信誉度会在消费者心目中大打折扣。” 赖学佳对《华夏时报》记者直言。
“富硒功能农业的发展虽然早就起步,但因不能标准化已经几起几落了。”天方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孝和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国内富硒食品存在的问题,一是标准化富硒产业技术缺乏;二是富硒地区大小企业鱼龙混杂,缺乏诚信和品质监管;三是富硒地区地方政府缺乏长远规划和明确定位。
推动农副产品供给侧改革
面对目前国内富硒产业发展乱局,如何规范国内富硒产业良性发展,以及如何有效地整合资源,做强做大我国富硒产业成为当前食品领域最为迫切的问题。
“最好的途径是通过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强强联合,这对于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培养行业龙头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赖学佳对记者表示。
赖学佳认为,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重点在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等要素方面,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推动农副产品供给侧改革,对于做强做大富硒产业有指导作用。赖学佳表示,要做大做强富硒食品产业,也要从上述四个要素出发,建议政府给予政策扶持。
具体包括高薪人才引进的优惠、土地资源使用上的政策优惠、提供专项资金投入富硒食品产业的研究和开发,以及建议政府鼓励企业与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合作,并给予政策补贴等。
针对当下依然存在的问题,赖学佳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四大要素,建议政府在劳动力、土地、资金、创新机制等方面,给予富硒食品产业一揽子优惠政策,以鼓励和扶持富硒食品产业的发展。
赖学佳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目前,在政府、企业联合共同做大富硒食品产业方面,南方黑芝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荆门已进行了初步探索。
赖学佳还表示,政府在培育大众对富硒食品健康价值的认知,增强富硒食品产业品牌建设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社会认知和品牌文化层面的建设方面的工作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此外,赖学佳还建议,通过品牌意识的强化对于富硒食品产业来说,可以迅速建立起行业竞争机制,行业龙头品牌为行业强势发声,行业的合理竞争,又能促使行业龙头不断壮大。
在富硒食品的品牌提升方面,不仅提升富硒农产品的知名度,也体现了该地方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1738.905, 9.00, 0.52%)和文化旅游资源,并能将富硒农产品基地打造成为旅游观光景点,对产业链的升级完善有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