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走进伊川县白沙镇高岭村的田间地头,成片的谷子长势喜人,粗壮饱满的谷穗“笑”弯了腰。“伊川谷子本身品质好,咱的谷子是好上加好。”伊川金粟农业公司总经理申少波说,这“好”上加的“好”,就是“富硒”。
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具有抗癌、抗衰老、解除重金属毒害等重要作用,也被誉为“长寿元素”。作为全省少有的富硒地区,我市把富硒农业作为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重要载体优先发展。目前,以伊川为重点的一批富硒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初见成效。
下一步,我市将深入实施富硒产业发展重大专项,在富硒土地资源调查、基地建设、技术推广、标准制定、市场营销、品牌打造上持续发力,真正让河洛大地这块“富硒地”变成产业兴旺的“富裕地”。
从高产农业“吃饱肚子”到绿色农业“吃得安全”,当下,瞄准“吃得健康”“吃得保健”的功能农业,正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
硒,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按照最新标准,成人每日膳食需摄入60微克至400微克。中国是个缺硒的国家,2/3地区属缺硒地区,而洛阳是一块“富硒地”。
前些年,国家和省地质部门相继开展“河南省黄淮平原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等系列工作,调查发现,伊洛河流域局部地区是河南省为数不多的富硒地区之一,初步估算,富硒土地面积超过百万亩。
对此,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把富硒产业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重大契机全面部署推动。同时,我市进一步深化与省地矿局合作,开展了大比例尺的硒资源详查。今年5月,省地矿局发布了2018年度调查成果,更加精准地圈出了“鸣皋—葛寨—蔡店”一带富硒农用地12.9万亩,此外,在孟津南部一带也正紧锣密鼓开展富硒资源调查与评价。
“物以‘硒’为贵,市场上的富硒农产品价格要远远高出普通产品。”河南科技大学教授侯文邦说,富硒土壤是开发出天然富硒农产品的先决条件,只要有效利用、科学开发,就能极大地转化为经济价值。
走进金粟公司展厅,不同品种小米琳琅满目,拳头产品就是一种包装精致的富硒小米,硒含量为每千克225微克的检测指标,被印制在外包装的显眼位置。
“四两一袋,16袋一盒,总共6斤4两,零售价卖到了200元,粗略算下来,每斤小米价格30多元,依然供不应求。”谈及发展富硒小米的初衷,申少波介绍,伊川小米是享誉中原的农产品品牌,近年,随着种植规模扩大,同质化竞争越发激烈,2016年,得知伊洛河流域土壤硒资源丰富,他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商机,当年就把常规生产的优质小米送往省农科院检测,结果显示,小米含有一定的硒元素,但含量尚达不到富硒标准。
很快,申少波找到了华中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富硒农业领域的权威专家,通过技术合作,掌握了“富硒土地+生物转硒”的生产模式和操作规程。
“硒在土壤中呈斑点状分布,含量极不均匀,需要配合生物措施,才能实现优质高产。”伊川县富硒产业发展负责人张斌说,下一步,“富硒土地+生物转硒”的模式将成为富硒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简而言之,就是依托富硒土地,通过科学喷施富硒营养液、土壤改良等生物措施,生产富硒农产品。
产品闯市场,质量是关键。记者还走访了鸦岭乡富硒红薯科技示范园、吕店镇有机树莓园等园区。这些园区均已试点开展了富硒农产品生产,并与河科大、西北农大、中国林科院等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共同进行标准化栽培管理,确保富硒产品品质。
富硒农产品的价值最终要靠市场体现。在金粟公司,富硒小米不仅在线下销售,而且布局了电 商网购,消费者扫一扫二维码,货就能送到家,还能在线进行农产品质量追溯。
然而,从整体来看,由于消费者对富硒产品认知度较低、品牌建设滞后、行业标准缺乏,富硒产业发展壮大依然任重道远。前些年,一些地方出现过“富硒热”,其产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极大损害了富硒产品形象。
按照乡村振兴行动方案,下一步,我市将着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推动的一体化富硒产业体系。一方面,坚持创新驱动、示范带动,组建富硒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和富硒产业行业协会,尽快打造一批富硒农产品示范基地和富硒食品科技产业园,制定发布富硒产品地方标准和富硒产品技术操作规程,实现富硒产业全过程的标准化、可控化。另一方面,我市将着力打造洛阳富硒产品特色品牌体系,加大推介力度,不断提升知名度、影响力,在此基础上,拉长富硒产业链条,打造“富硒+休闲”“富硒+餐饮”“富硒+生物医药”等新业态,把富硒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目前,市农发投 资集团已与伊川财源公司联合成立富硒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重点扶持富硒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土壤改良、品牌建设等,着力打好富硒这张牌,推动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